□徐珺琢(重庆大学)
近日,多位网友晒照,称在中戏上课时遇到靳东。在中央戏剧学院凯发体育游戏平台官网查询发现,中央戏剧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,“申请-考核制”序列名单里有一位考生名“*东”,报考院系是中国戏剧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,报考类别是专业型。此前8月,靳东履新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。(9月16日 极目新闻)
消息一出,舆论两极分化。部分网友认为,升团长、演话剧、读博士都是靳东一心一意提升自己的表现,是积极向上的行为,不应被冷嘲热讽;另一部分网友则是揪着靳东的“明星”身份、翻过车的“学霸人设”和“诺贝尔数学奖”言论不放,嘲讽他硬挤“学术圈”。
近年来,明星“卷学历”“卷学术”的新闻屡见不鲜。前有张静初每天直播学习十余时,林更新成功考取上戏博士,后有杨幂发表扩c期刊论文,靳东读博。按理说,人们对明星的关注应聚焦其影视作品,而非个人学习生活。但自从“翟天临事件”爆发,引起一阵学术圈“打假”潮后,人们发现,高高在上的“208万”(指代拿着高薪拍烂片,或者利用特权身份谋取利益的明星艺人)们赚大钱的好事轮不到自己,坏事却要一起共沉沦,激发群众不满,因此,大家对明星的学历便格外关注。
究其根本,群众的质疑与不满来自认知与社会身份地位的碰撞。从小到大,我们都被灌输着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想法,“学术圈”无疑是大部分普通人努力十余载挤破头都想踏入的神圣殿堂。可是现在,这个圈子变成有钱有颜的明星想进就能进的“烂草地”,“文化光环”与“九漏鱼”(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,用来比喻文化程度较低的艺人)的现实冲突实在令人难以接受。学术圈的赛道是残酷的,学校一年就招那么几个人,有人加进来,势必有人被挤下去。明星明明不缺“学历”证明自己,却因“镀层金”的一己私欲挤兑普通人,靠学历兜底的普通人被迫陷入“马太效应”的漩涡之中,难免令人愤懑。
然而,靳东所报考的学院和类型有其明确的招生规定:五年内以主创身份(含编剧、导演、主演等)参与公映或公演的戏剧影视作品不少于2部。这意味着该专业类型面向的招生群体并非普通人,有其独特的针对性,不存在“挤兑普通人”的情况,网民们大可不必上纲上线。
如何打破明星进军“学术圈”的刻板偏见,还需从明星自身做起。明星可以学习,也需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,但要切实做到踏实求学、积极上进、坚守学术诚信,不能只立人设而没实效,不能只为名利而不注重个人提升。明星需要意识到,“学术人设”终究只是一个身份,真正对得起他们“演员”职业的还是演技,文化在表演艺术中是锦上添花。这并不是鼓吹明星只要哭戏演得好就可以大字不识几个,好的演技本就是演员“有思考”的体现,精读剧本、理解角色、打磨角色,只有领悟特定时代背景后才能演绎好角色。这些不需要“学历”证明的优秀亦是演员个人素养和文化水平的体现。
于网民而言,应当理性看待明星的“跨界”行为,在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不必一味苛责,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,推动社会发展。
来源:红网
作者:徐珺琢
编辑:李雨薇
本文为凯发体育游戏平台 原创文章,仅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红网立场。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