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张翼
最近发现,很多自媒体短视频平台上的娃们,都在耍嘴、卖萌,甚至有意拿大人写好的脚本在反向教育成年人要疼爱老婆、孝敬老人什么的。总体上,是以口头文学和静态“表演”为主,不失聒噪,总体安静。但是,有一些短视频,却很激荡人心。比如,在广东汕尾,一女孩上台表演虎狮拳,出拳有力、气场全开;潮汕地区的英歌舞,有成群结队的七八岁的小孩在前,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们在后面,非常壮观,还有专门的小女生们组成的英歌舞表演团队。
这种阳刚动感的文化形态本身,让人能够看到当代青少年的精气神,深切感到“少年强则国强”,未来是有盼头的。
一阴一阳之谓道。个人如此,文化也是如此,跟性别本身是没有一点关系的。十四万人齐解甲,更无一个是男儿?一个民族的阳刚之气,就是正气,就是骨气,就是勇气,就是浩然之气。这东西,事关脊梁骨和精气神,人人都要有,无论男女老少。有了这股气,人格就不苟且,生活就有温度,社会就够阳光。花木兰、佘太君、穆桂英、梁红玉、秋瑾、刘胡兰、江竹筠,岳飞、辛弃疾,于谦、文天祥、陈天华、杨靖宇、黄继光们为什么让我们激情满怀、热泪盈眶,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这样一股气在。也只有这股气在,才能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视野格局,有万物皆备于我的大爱仁心,有抬头挺胸走天下的果敢勇毅。如果每天都在那里扭捏作态、顾影自怜、蝇营狗苟、涂脂抹粉、比娇斗艳,怎么可能有满目锦绣河山、万盏烟火人间呢?
人们在说“北人南相”时,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南北,而是人格状态上的阴阳;当有识之士发现,阴柔“北上”而阳刚“南下”之时,也不是在说地域文化的新差异,而是在说,北方文化里的阴柔成分越来越盛,而南方文化中的阳刚之气越来越强,这集中体现在文化景观特别是旅游场景上。如此明显的文化性格或者文化表演风格差异,或许是非常值得细细研究的重大课题。文化的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,跟死记硬背几百首唐诗没有太大关系。多少人读了几十年书、满脑子的“子曰诗云”外加“乔伊斯、诺瓦利斯、马尔克斯、博尔赫斯”,关于正气骨气勇气和浩然正气的名言警句倒背如流,也不过侧身写字间、月入四千五,连个回村给财大气粗的亲戚随份子的勇气都没有。眼神闪闪烁烁、见人点头哈腰,没法过好这一生,又何来阳刚之气呢?
《道德经》里面说“万物作焉不辞,⽣⽽不有,为⽽不恃,功成⽽弗居”,不是在教谁厚黑,而是在说一种出乎自然、顺其自然、敢于自然的活法。人人都要骄傲地活着,有钱的,有牵的,有才的,有菜的,有貌的,有猫的,有地的,有弟的……有啥就以啥为骄傲,有啥就以啥而自信,这阳刚之气不就来了吗?这就不用总是见人矮半截了吗?莫怪人间太势利,终是心底不阳刚。成年人是如此,青少年更要如此。英舞狮队或者英歌舞,少男少女们一水的阳刚之气、笑意盈盈,队伍里没有谁因为期末考不及格或者就读职业学校而一脸沮丧的。多到户外走走看看,多跑跑跳跳、打打闹闹,多参与些动作性较强的年俗文化活动,趁着“年轻”,多看动手动脚全凭力气的“武戏”,少看勾心斗角全凭演技的文戏,对身体好、心情好、前程也好。如果英歌舞舞上央视,和广大观众特别是面临开学焦虑的孩子们一起“闹元宵”,该多好呀。
来源:红网
作者:张翼
编辑:钟星月
本文为凯发体育游戏平台 原创文章,仅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红网立场。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