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沈乐瑶 (南京师范大学)
重生文学自2008年左右兴起,如今随着小说软件、“爽剧”短视频的发展再次火热起来。近日,一则女儿为去世妈妈写20万字重生文的故事登上微博热搜,网友纷纷为这位女儿“以写作的方式传递出爱”而感动和佩服。
故事有一个圆满结局,女儿因为写作重生文而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,从计算机行业从业者变成了一个专职写作网文的自由职业者。现在已经成为了“网文大神”,有着较高的收入,还有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。正如网友所说,“妈妈看见了也会高兴的”。
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前段时间关于用ai技术复活亲人的争议,乔任梁和江歌父母都不接受将自己的孩子复活,比网文能够更真实更深切地感受到亲人“重生”的ai视频似乎并没有像网文一样带来温情,而是引起了当事人亲属的悲痛与反对。
当事人亲属的悲伤与抗拒是不无道理的。当一个生命几乎一模一样地再次生动出现在你眼前,但你明知道是假象时,这种巨大割裂引起的悲伤是不言而喻的。要接受“重生”视频并不容易。但更大的问题在于,抗拒至爱再次出现在眼前,也许更加困难。这种诱惑是巨大的,那些失去至爱的人,也许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能够和对方再说句话,哪怕一句。而有了ai技术,通过生前资料可以复活一个人,外貌、声音乃至神态和习惯都一模一样,会让人生出“他(她)好像从未离开”的幻觉,这种幻觉太美好以至于让人沉迷。
ai复活亲人与为亲人创作“重生文学”的最大不同在于,一个是想把它带回现实的世界,而一个是创造另一个世界,或者说想象另一种人生。
每个人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有遗憾或者后悔,有时候我们有强烈的欲望,希望时空能够倒退,人生有“进度条”,能够后退或快进。
重生文学便是假装有一个进度条,然后通过文字书写出另一种人生。背后有缺憾,也有期盼。
但它是与真正的现实生活有区别的,它不会像ai视频一样以假乱真。一撇一捺间,便是文字与现实的距离。文学有一种魔力,能够让人们满足想象的同时,对现实保持清醒。
重生文学的标准开头是“重生之某某做了何事”,主角上一辈子总是做错很多事最终结局悲惨,重生之后他(她)改变认知,预知未来,因而能够改变命运,弥补过错。无论是小说还是爽剧,这样的题材总是受到人们欢迎。归根结底,是因为人们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“为母亲写作重生文”的宋象白说,读者把她的文字当成大人的“童话”。也许,重生文学是人们在遇到现实困难时候的苦中作乐,是在清醒并努力生活的时候给自己编织的一场梦。
来源:红网
作者:沈乐瑶
编辑:张瑜
本文为凯发体育游戏平台 原创文章,仅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红网立场。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