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季霜石 (南京师范大学)
从网友们的讨论来看,202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可谓是近几年春晚中最受好评的一届。若是要问今年春晚最好看的节目是哪个,答案应该是众说纷纭,各执一词的;然而,若是要问今年春晚讨论度最高的节目是哪个,由魏晨、魏大勋、白敬亭演唱的歌曲《上春山》怕是当之无愧。
在春晚结束后的几天里,《上春山》以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,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一场堪称旷日持久的讨论。关于白敬亭是否出现走位失误,是否存在“故意抢c位”的讨论因参与人数众多,网民发布的相关视频分析、文字分析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,甚至被网友们戏称为“春山学”。
在“春山学”热度最高的时候,甚至一度出现“霸屏热搜榜”的现象,争论双方可谓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。然而,随着热度的褪去,当我们回看这场争论时,除了热度泡沫,我们还能看到什么?
我们应当看到,随着互联网算法的普及,由信息茧房带来的群体极化效应越发明显。所谓“群体极化”,通俗来讲,指的是人们在经过群体讨论后,所持的意见、态度会更加趋于极端化。套用在“春山学”的讨论中,就是原本相信白敬亭故意抢c位的网友,在看到众多所谓“逐帧分析”“同行吐槽”后,会更加坚信白敬亭是故意为之;而支持白敬亭的粉丝们在看到众多“业内辟谣”后,会更加坚信这是有人故意制造风波要破坏白敬亭的口碑形象。这种群体极化警示我们,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舆论场中,发表意见前不妨静下心来等一等,看看不同意见,等等官方通报,不偏听,不盲从,方能提升媒介素养,做到更加理性。
我们应当看到,“春山学”的讨论与其说是在讨论明星,不如看成是一场职场打工人的压力吐槽大会。打工人们借着讨论“抢c位”的由头,实则是在抱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职场难题:同事抢功劳、出风头,而自己却不得不默默承担风险,以免搞砸项目。这样的问题在职场中绝非罕有,却又碍于“面子”“和气”无法直接面斥指责,只好借着春节假期这个大家都在放假放松的时间,披着“谈八卦”的外衣,将平日里所受的委屈一吐为快。相较而言,对于演员本人是否真的存在抢c位的行为的关注,则显得并不那么重要。
我们应当看到,《上春山》出圈后,除了关注娱乐八卦的争议外,我们的注意力也不妨回归到歌曲本身,发掘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、文化价值。《上春山》的旋律悠扬明快,歌词朗朗上口,使得不少网友直呼“才听了几遍我就会唱了”,这正是歌曲创作者水准的体现。而不少学习区博主分析歌词中化用的古诗词,河南卫视在元宵晚会将《上春山》配以贵州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画面的改编,则是更进一步地发挥歌曲的积极作用,唱响主旋律,弘扬正能量的有益尝试。
总而言之,虽然对于“春山学”的讨论热度已经退潮,但我们亦可以从这次互联网口水大战中反躬自省:在以后的争论中主动跳出信息茧房,更加冷静理智;在职场中不做“窝囊废”,勇于对职场pua说不。当《上春山》的旋律再度响起,希望我们的脑海中出现的不是关于娱乐八卦的唇枪舌剑,而是古诗词的温和儒雅和祖国山河的明艳春光。
来源:红网
作者:季霜石
编辑:张瑜
本文为凯发体育游戏平台 原创文章,仅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红网立场。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